第一卷 寻觅千年 第四十三章 浅谈《法训》-《故楚忆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利不百不革新,功不十不易器。“法古无过,循礼无邪。”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:“前世不同教,何古之法?帝王不相复,何礼之循?”、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汤、武之王也,不循古而兴;殷夏之灭也,不易礼而亡。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,循礼者未足多是也。”从而主张“当时而立法,因事而制礼”

    公元前361年,秦孝公即位,因为此前秦国经历了“四代乱政”的黑暗时期,期间虽然有秦献公力挽狂澜,但是秦国国力还是不可避免的落后于山东各国,再加上魏国的封锁,导致秦国只能困守西陲,被天下诸侯所不齿,诸侯会盟甚至都不屑于邀请秦国。

    秦孝公为了洗刷屈辱,也为了一雪百年国恨,便向天下广发求贤令,希望天下士子入秦辅政。不久,卫鞅入秦,经过了一番周折,终于见到了秦孝公,被秦孝公拜为左庶长,委以变法重任。

    在秦孝公的支持下,卫鞅分别在公元前356年以及公元前350年掀起了两轮变法,其中推出了“废井田,开阡陌”、实行县制、奖励耕战、设立十七级爵制、营建新都咸阳等措施,这一系列变法被后世统称为“商鞅变法”。

    昭碧霞看着这卷革新心略,回溯到商鞅的两次革新过程:第一次革新内容:

    领布异实行:增加连坐法,轻罪用重刑;废除旧世卿世禄制,奖励战功,禁私斗,布按军功赏赐二十等爵制度;

    重农抑商,奖励耕织,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,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,以农业为“本业”,以商业为“末业”,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,重征商税。

    第二次革新做的更深入更彻底:

    除贵族的井田制,“开陌封疆”,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,实行土地私有制,国家承认土地私有,允许自由买卖,

    普遍推行郡县制,设县一官僚机构;

    迁都咸阳,修建宫殿

    统一度量衡制,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:

    编订户籍,五口为伍,十家为什,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,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:

    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,禁止父子、兄弟同室居住,推行小家庭政策

    昭碧霞:“不行,灵均,商君的这套革新策略还是太冒进了,他能成功得多亏孝公的支持和抗争,你要知道孝公抵住了多大的压力,如果君王没有那么大的决心去革新,做臣子的最后只会被推在刀口上”

    屈原想表明自己革新无所畏惧的决心。
    第(2/3)页